1.2 产品特性
• 额定电压:DC110V。
• 主控器额定功率:<55W;
• 工作温度范围:-40~70℃;
• 工作湿度:≤95%;
• 运输和储存温度:-40~85℃;
• 采用双机热冗余架构,包括电源冗余、控制器冗余、IO冗余、网络冗余。
• 冗余模式下,发生单点故障系统仍可正常运行。
• 冗余切换时间小于16ms,任务调度最小时间片1ms,系统最快回路响应时间不大于30ms。
• 单系统最大支持168点DI,120点DO,整车支持的IO容量大于1440点。
• 日志读取工具,可记录异常操作、故障灯日志信息超过100000条。
• 通过车载HMI可获取各个模块的信息和诊断信息。
• 通过通信端口和图形化编程软件Multiprog进行系统升级。
• 全部IO模块可无差异互换。
• IEC61131-3 标准化语言。
• MTBF时间为35632.7小时;
1.3 主要功能
1.3.1 单点输出故障无缝切换
当系统发生单点故障时,会触发冗余单板进行无缝切换,切换响应时间小于16ms,对LCU的负载如继电器、接触器、DI等无影响,切换过程中整车系统运行正常。
1.3.2 LCU系统的三种模式
①正常工作,处于热备双系统模式,可基于单双日进行自动AB组切换;
②单点故障,进行无缝切换,进入单系统降级模式,维持系统正常运行,并保持SIL2的安全等级;
③多点故障,进入安全模式,断开故障板卡的输出,导向安全侧;
1.3.3 LCU系统单板的独立性、互换性
系统采用冗余方案设计,所有板卡功能独立,故障切换最小动作单元为两块冗余单板。故障板卡输出功能可被隔离。
①可支持同类型板卡之间的互换,
②可支持同型号机箱之间的互换,
③统一平台,同型板卡可互换、每条线路所有控制板共享一份应用软件
1.3.4 二次开发平台(IEC61131标准应用软件开发)
LCU内嵌菲尼克斯eClr内核,并配置相应的PC端的MultiPROG作为应用软件开发平台。平台具备开放的,满足IEC61131-3标准的二次开发环境。
每个装置的板卡均由电源板、DIO板、DIGO板、控制板、MVB通讯板、接口板、机箱背板组成。接口板提供与外部设备的IO通道;机箱背板为接口板与各功能板的IO的连接,各功能板CAN总线的连接。控制板、DIO板、DIGO板均为双冗余备份,相同的功能板均可以互换。MVB/TRDP板提供LCU装置与车辆的TCMS通讯功能。3U、6U机箱背板均为整体背板。
同时,每个装置还有预留的板位,如果用户还有其它的功能需求,可以按照用户需求设计功能插件,插入这些预留的板位。 具备以太网接口(M12-D),支持所有以太网通信协议,包括但不限于TCP/IP、UDP、FTP、SFTP、SCP等通信及文件传输协议;以太网接口若用于列车控制信号传输时,应支持TRDP及TRDP SDTv2安全协议。
整机配置一对冗余电源板(A/B),分别给机箱内A组或B组功能板供电,每个电源板输入电压范围为43V-160V,输出恒定为5V,输入与输出隔离.
一对电源板的A、B组外部电源输入母线相互完全独立,在远端设置独立的控制开关(如空开)。电源板具有输出过欠压保护、过温保护、输出过载保护、短路保护及故障自恢复等功能;
8层PCB设计背板,整机无飞线,全部使用铁路专用连接器进行连接,具有高可靠、长寿命、EMC性能好等优势;
IO板、电源板、主控板每套均由三块完全一样的板卡组成,板卡内部存在三路冗余的CAN总线;
三块电源板卡(A/B/C)分别给对应组的业务板卡供电,
尺寸(宽×深×高):482mm×217mm×132mm。
1) 电源模块通过电源连接器与车辆DC110V供电电源进行电气连接。
2) MVB通信模块通过MVB连接器MVB-M1,MVB-M2与车辆进行电气连接。
3) CTL控制板
2.3DI DO电气
设备正面左侧设置一个M5的安装螺柱,用于设备接地,具体接地线方案如下:使用截面至少0.75mm2的接地电缆,将电缆套到螺柱上,通过拧紧螺帽使电缆固定。
ETH1和ETH2使用M12-D公头连接器(自带防尘堵),设备端采用孔式、接线端采用针式。
2.3.2双以太网TRDP接口
管脚 | 接口信号定义 |
1 | TXP |
2 | RXP |
3 | TXN |
4 | RXN |
注:线径4×0.75mm²,网线的屏蔽层可通过M12金属连接器外壳接机壳地
MVB1和MVB2是MVB通讯接口,MVB采用标准HARTING的DB9接口,其中MVB-S1为针、MVB-S2为孔,MVB-S1和MVB-S2内部连线在PCB上实现。